《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3-01-10 23:17:57
《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的电视纪录片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 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上映便大获成功。《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陌生化理论

引言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手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达到增强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1] 电影或者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视为一种视觉文本。与阅读文学文本相似,观众在欣赏影片这种视觉文本时,极易形成一种期待视野。如果电影情节的发展与观众的预测一致或者与观众之前观看的情节相似或雷同,则很难达到一种别样的审美效果,反而会产生审美疲劳。而陌生化的意义就在于瓦解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惯性,从而重构人们对世界的感觉 ……此处隐藏1071个字……众与读者看到了结尾不仅仅使整个剧情没有任何的过程意义,还使得观众对其失去兴趣。在节目一开始,一个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 30 秒抓人眼球,它可能是一个事件正在发生,也可能一个人正在赶往某地,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会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 70 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有很多观众对片中的旁白印象深刻,文字精炼且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单纯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而是把美食当作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着,方珊译 . 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 [M]. 济南:上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 陈玲玲 . 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赤峰:赤峰学院学报,2010(2)12-16.

[3] 华东师范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 . 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舌尖上的中国》中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